"疫情之下,这场全国范围的线上教学实验给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性,很多习以为常的教育概念发生了本质性重构。后疫情时代,教育并非是回到疫情前的常态,而是在反思疫情中非常态在线教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,重构教育新常态。"
杨志成校长在2020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上做主题报告。中国教育报记者樊世刚摄
杨志成,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、研究员,第十一届国家督学,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北京教育学院基地首席导师。
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给常态教育教学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。教师、学生、家长,这些在线教学的参与者都在适应中体验着在线教学的利与弊,思考着教与学的本质。从"班级授课"到"学习中心",教学目标从"学会"到"爱学","课时"不等于"学时",从"三结合教育"到"教育共同体"……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概念都发生了本质性重构,这将指引教育人更加坚定地走好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之路。
概念重构之一:从"班级授课"到"学习中心"
在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,教学逻辑起点和教学组织形式一直存在争论。在传统教育中,教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,教师掌握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,决定着传授的方法和形式,"师徒授课"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。在现代教育发展的四百年间,专家们编制的课程和教材逐渐成为新的教学逻辑起点,教师围绕教材来教、学生围绕教材来学,"班级授课"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。
然而,在疫情背景下,"班级授课"这种的教育教学常态范式被彻底颠覆,基于在线教学的"学习中心"教学范式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。
疫情初期,教师线上教学的基本逻辑还是基于教材和课表的班级授课,也就是把线下教学简单地迁移到线上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老师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简单的迁移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,有的时候,教师在屏幕这端尽情讲课,学生却在另一端干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情。
在线教学的开展让老师们重新认识到教与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,教师的教学要从了解学生开始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,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和学习动机,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情景,调动学生学习动机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,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设定个性化学习任务,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处在适合的学习状态。
后疫情时代,教学重新进入常态课堂,线上教学的反思应将成为助力教师超越"班级授课"组织形式、重构"学生中心""学习中心"高效课堂的重要经验。
概念重构之二:教学目标从"学会"到"爱学"
一直以来,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是"把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的人",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"学会"知识和技能。疫情期间,学校与家庭、教师与学生被动的空间分离,倒逼了学校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,教师变为学习的引导者、参谋者。
在线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,比让学生"学会"知识更为重要的,是教给学生"会学"的方法和"爱学"的情感,这不仅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,也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层次目标。当学生"会学"的方法和"爱学"的情感被充分启动,"学会"就成为必然的结果。
当学生再次回归校园,学校教育再度重启,我们要进一步反思未来教学目标的本质。我们逐步清晰,"学会"知识的目标达成,仅仅是未来教学的基础,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"会学"和"爱学"。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目标,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、情感发展、品格发展,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。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学习的经验、收获和体会,提升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意识,帮助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情感。
概念重构之三:"课时"不等于"学时"
"课时"是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单元,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单元就是"课时"。长期以来,学校教学的组织管理就是通过编制每日、每周、每学期、每学年的教学课时来实现的。
疫情期间,常态的课堂现场教学转换为线上教学,学校继续按照课程表安排学生每日的居家学习活动。这种情景下,电脑屏幕的这端是一个又一个教师登场开讲,另一端是学生对着电脑屏幕一节又一节地听课,传统的课时效率严重衰减。
我们意识到,教师上课的"课时"是受课表设定限制的有限时间,而学生学习的"学时"是与学生思维同在的无限时间,"课时"并不能等同于"学时"。在线教学需要教师尽量降低教学的"课时",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我学习、自我思考的"学时"。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传授更多的知识,而是为了更好地撬动学生的思考,指导学生在线下更加有效地自我学习。
疫情结束后,我们要深入研究"课时"与"学时"的关系,加强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体设计,把教师教学的"课时"与学生学习的"学时"统筹安排,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留出更加充分的空间和时间,让教育真正回归学生,用有限的"课时"撬动无限的"学时"。
概念重构之四:从"三结合教育"到"教育共同体"
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的"三结合教育",是现代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场景的一般化概括。常态教育中,家庭和学校各自负责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,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比较单一,主要关注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。学校教育的强化,不仅弱化了家庭教育的专业化,还弱化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融通。
疫情期间,由于学生居家学习,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家庭这个空间中实现了整合,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被动地融为一体。抗疫教育启示我们,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统一的、连续的、相互衔接、相互融通的教育共同体。一方面,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主动建立联系家长,加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专业理论、专业能力、专业方法、专业工具的指导和培训,让家长真正担负起孩子第一任教师和终生教师的职责。另一方面,家长要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意识,注重家庭、家风和家教,学习教育基本理念和学校教学制度,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。此外,还要把疫情期间的家校交流机制常态化,家长和教师形成互相理解、互相尊重、互相支持、互相学习、互相建议的家校共育机制,建设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体。
后疫情时代,家庭教育将成为专业化的领域,家庭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学学科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。实现家庭教育的专业化,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体化,为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家庭、社会、学校连续教育共同体,将成为后疫情时代重要的教育需求增长点。
疫情终会结束,常态必将到来。在学校陆续复课,师生逐步返校的过程中,我们不会忘记疫情之下非常态的教育情景,更不会忘记非常态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教学反思。在线教育的便捷性、友好性、开放性、泛在性,为后疫情时代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后疫情时代,教育并非是回到疫情前的常态,而是在反思疫情中非常态在线教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,重构教育新常态。疫情之下,在线教育带来的教育概念重构将加速开启新的教育时代!
好神奇:AI赋能下的思政课
国家安全教育日丨关于国家安全知识你了解多少?
实践活动出真知 素质教育创未来——金华示范性实践基地正式运营
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