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浙江的地貌,我们常说:“七山一水两分田”。在浙江,超过60%的土地面积被森林覆盖。
立足这一事实,我们便不难理解这一重要判断:林业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。
11月3日,浙江召开第一次省级总林长会议,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家军,省委副书记、代省长王浩双双出席,并共同担任省总林长这一新职务,成为了浙江林业保护发展的第一责任人。
这也意味着,以更高水平全面推行林长制,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站上了一个新起点。
【林长是个什么长】
林长是个什么长?
早在2020年12月28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《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》,浙江则于今年6月正式印发了“浙江版”实施意见。
梳理两份意见可以发现,林长即相应责任区域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负责人,主要任务既包括加强资源保护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、推进生态建设,也包括深化综合改革、强化灾害防控、加强执法监管、完善护林组织。
许多人对林长这一称呼并不陌生。
在过去几年里,河长、湖长、滩长等新名词不断涌现,划定责任田、明确责任人,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背后,其核心是责任制。
正是这些新机制,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,现实问题与解题路径的统一,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。
浙江最新公布的总林长名单显示,省委、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时担任总林长。
全面推行林长制,“林”是主题,“长”是关键。
过去,森林湿地资源保护,主要作为一项业务工作,由林业部门来管理。党政同责的新机制下,林业工作上升成为党政领导的重点工作,无疑能为破解体制机制障碍,高质量建设森林浙江注入强大的动力。
记者还注意到,在“浙江版”的意见中,除了由分管林业的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林长外,省政府分管公安的负责同志也担任副总林长,且兼任林区总警长。
警长体系的补充,是浙江的一项创新,能更好地运用执法力量,加大对各类破坏森林湿地资源行为的查处力度,从而更好地通过跨部门协作合力,为林长制的推行提供重要动力。
【林业家底有多实】
盘点浙江林业的家底,不可谓不殷实。
数据最有说服力——浙江森林覆盖率、森林蓄积量分别是61.17%、3.78亿立方米,成功创建“国家森林城市”18个,数量位居全国第一,林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……
这些成绩的取得,源于浙江在林业工作上的一系列改革探索。
2017年,湖州市已开展了全省林长制试点。此外,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作,率先开展县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,率先在全国开展现代国有林场创建活动。种种“率先”,足见浙江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。
再比如,得益于有力防治,浙江松材线虫病疫情3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拐点。
推行林长制,全国已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。
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消息显示,截至10月7日,全国各省(区、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出台省级实施文件,所有省级单位均由党委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总林长,实行“双挂帅”。
【森林浙江怎么建】
在这次会议上,省总林长为加快推进林业高水平现代化划出了重点,并提出了重点目标、任务——
浙江要发挥林长制的牵引作用,在提升林业生态、经济、社会功能上精准发力,推进林业工作迭代升级、系统重塑、提质增效,展现因林而美、因林而兴、因林而富、因林而文的崭新图景,加快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……
结合林业改革发展的实际、浙江的特色优势以及当下的重点工作,如果在重点之中再划重点,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绕不过。
浙江有60个山区县和半山区县,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。山区要发展、山区人民要富裕,当然要在保护的基础上,开发、利用好家门口的资源。
这是一个共识:林业是绿色产业、生态产业、循环产业、生物产业和富民产业,打通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通道,山区奔向共同富裕就找到了支点。
林长制跟当下浙江正在推进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密切相关。
森林是陆地上最庞大的“碳储库”、生态系统增汇“吸碳器”,林业碳汇是实现碳中和最经济、最便捷的方式。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立方米,相应地可以多固定1.83吨二氧化碳。
做好林业碳汇文章潜力很大。从这个角度说,浙江全面推行林长制,要把提升林业碳汇能力放在更突出位置。
当然,推行林长制,不只是林业部门的事情,也不只是巡护山头地块那么简单。
记者注意到,这次参加会议的还有省教育厅、省文旅厅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。推进林业高水平现代化,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、生态环境命题,也是一个文化传承命题。丰富的森林资源、活跃的林业生产实践,孕育了五彩缤纷的浙江生态文化。
省委主要领导也在会上提出,要深入推进关注森林活动等自然教育研学实践,大力开展世界自然遗产遗迹、古树名木、森林古道等专项保护行动,让森林生态文化更加深入人心。
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高峰论坛 中国国际健康产业,双循环出海新发展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:全国三级公立中医院中93%设置儿科
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总书记作出重要指引
联播+|从三个维度读懂习主席这封贺信的深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