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多丢脸,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边

家庭教育   2020/10/16 10:27:08

有位读者最近跟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:

读初中的时候,有天放学遇到其他班的两个学生挑事,没忍住,和他们狠狠打了一架。

班主任知道这件事后,把我叫到办公室,问了自己两个非常经典的问题。

他说:“架只要打起来,没有哪一方是好东西。放学那么多学生,怎么人家就盯上了你?肯定是你先做了什么事,惹到他们吧?“

我又生气又委屈,不知哪里来的勇气,怼了他一句:“我没有错。”

这么一说班主任更来气,他打电话将我的父亲叫来办公室,把问题添油加醋的说了一遍。父亲听完,转过头来,很平静地问我:“不是你先挑的事吗?。”

我摇头。

父亲叹了口气,他对班主任说:“老师,我相信我的孩子。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误会,还请学校能查清楚。如果是我孩子的问题,我一定带着他登门道歉,如果是对方的问题,我也希望他能得到那两个孩子的道歉。”

听完父亲的话,我的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,鼻子一酸,泪终于哗哗地掉下来。

被打的时候没有哭,被老师怀疑的时候没有哭,可被父亲信任的时候,却再也忍不住。

如今的我已为人父,想起父亲那天的话依然温暖无比,我暗自下定决心,不管遇到多大的问题,未来我也要站在我的孩子身边,相信他。

无论多丢脸,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边

有这样的父亲,孩子是非常幸运的,因为他传达给孩子的是:我始终和你站在一边。

对于孩子来说,这种信任不仅是爱,是安全感,更是成长路上的底气。

一、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边是需要勇气的。

中国人好面子,即使是在孩子的问题上。

当孩子闯祸、犯错、或者有失礼行为的时候,大人常常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没有把孩子教育好,于是顾不得孩子的感受,开始指责批评孩子。

比如:

别人家的小孩来家里做客,看上自家孩子的玩具,不管孩子愿不愿意,父母一定会从孩子手里抢过来送给人家,孩子哭,还会责怪他小气、自私不懂事;

孩子学会了一项才艺,逢年过节就逼着孩子表演,一旦孩子不愿意,就开始指责孩子胆子小,没出息;

孩子公共场合下不小心闯祸,撞到了人或者冰淇淋掉到了地上,一定会大声说几句斥责的话来逃避尴尬......

大人跨不过去自己的面子,常常选择站在别人那一边,去指责孩子的问题,对孩子的教育,就好像是教给别人看的。

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,父母表现得像个敌人,很少考虑到要维护孩子,陪孩子一起去解决这些难题。

必须承认,很多父母从不和孩子站在一起,永远站在孩子的对立面。

无论多丢脸,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边

二、在《不完美的礼物》一书中,有个小故事:

妈妈带着八岁的女儿逛百货公司买鞋子,结果当时卖鞋子的专柜正好在放一首流行歌曲,她的女儿竟然当场跳起舞。

专柜旁边刚好有几个大人带着孩子来买鞋子,大家全盯着女儿跳奇怪的舞蹈,有的人脸上带着取笑的表情,有的甚至在交头接耳。

女儿有点不知所措,她停了下来,无助地看着妈妈,没想到妈妈笑着说:

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动作加进去呀!

于是,女儿继续开心地跳她的舞,妈妈的视线也不曾离开女儿身上,在一旁欣赏着女儿的即兴表演。

妈妈说:“我不想‘背叛’她的女儿,我选择站在女儿这边。”

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在现实中,会有不少父母因为面子,打断孩子,一边拉走孩子走一边骂:“跳什么跳,不嫌丢人啊。”

但这位妈妈选择了站在女儿这边。

和孩子站在一边,意味着我陪着你,我相信你,意味着不管你面对多大的困难,多少的流言蜚语,我和你总是同一个战线的。

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这样的力量。

三、看到这,很多大人可能会疑惑,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起,那不是护犊子吗?

其实和孩子站在一边,不是护短。

孩子犯错,你可以批评,可以惩罚,但是一定要他知道,你是一如既往地爱他支持他的,是他最强大的支撑。

有位妈妈曾经留言说6岁的儿子和小朋友玩,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电瓶车碰倒,把后视镜摔坏了。

妈妈看到后很生气,但其实孩子更害怕,她忍住没有责怪孩子,反而蹲下来告诉他:“别怕,妈妈在这儿,妈妈陪你一起去跟叔叔说。”

无论多丢脸,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边

她陪着孩子去邻居家道歉赔偿,人家没有责怪,反而夸孩子懂事。

妈妈说:“孩子做错事,比起指责,更需要的是帮助,那个时候如果连我都不站在他旁边帮助他,他才是最无助的吧。”

孩子犯了错、闯了祸不可怕,爸爸妈妈可以陪他一起去面对,去承担。

有了父母的爱和信任,孩子才有力量对抗全世界。

正如有句话所说:

和孩子站在一边打败问题,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。


孩子一放假就爱玩手机,视力出现问题怎么应对?

本站   2021/4/6 15:47:25

家长必看!陪伴孩子成长的45条新理念

本站   2020/11/30 10:21:06

家庭教育之伤:养不教谁之过?

本站   2020/10/22 14:51:06

孩子犯错,父母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,多用交流沟通解决问题

本站   2020/10/22 14:13: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