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 |   品牌专区

让梦想点亮心中的火焰,勇敢前行
公司介绍

 有些事情起初看不到意义,经年累月后,你却可能为之震撼。2016 年,名为榉溪的村庄,在一个温暖团队的带领下,不只挖掘出了自身的特色传统,还研发了一系列非遗文创衍生产品和符合生活的日用品,并用它撬动了市场。这一系列行动不只给村民带来了收入,还同时丰富了村落生活。而这却不是个例,十余年间,这个团队带头人为了做好“手工的村落”这个概念,背包走遍了大江南北,探访了无数个村庄和织女,走近她们,只为帮助她们建立自己的品牌,靠自己的传统织布工艺真正解决收入问题。

       这个温暖的团队名为“小巷三寻”。“一寻岁月的悠长,二寻岁月的静谧,三寻岁月的温情”,静谧而美好。
       它以衣入世,以技闻世。把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当作目标,秉承“寻求生活本源,感悟东方生活美学”的宗旨,充分融合生活美学、中式时尚和创意体验,将创新植入产品、将手作引入生活、将文化导入品牌,将其拓展为梭子的故事、土布的新生、女红的复兴、手工的村落、小巷讲堂五大核心板块,以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致力于重拾东方生活美学与手作慢生活。积累沉淀十余年,厚积薄发,其土布纺织技艺已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、杭州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,各项公益活动也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与支持。
       它的带头人名唤郑芬兰--一个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。

       她出生于金华磐安,那里至今还保存着古老的织布技艺。她的的母亲郑小花,是一个能绩麻织布非遗传承人.郑芬兰的童年少年,是在溪流边的老木屋大院里,伴随着“咔嗒咔嗒”的织布声成长的。织布声总是在午后响起,母亲手中的梭子来回穿行,牵起一排排丝线,织出一家六口穿衣用的土布。她从小就跟在母亲身边打下手,耳濡目染之下搓棉条、做穗子等土布纺织的技艺都不在话下。

       1995年,大学毕业的她被分配到杭州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当会计。工作稳定,收入不错,杭州城市户口也令人羡慕。然而,才干了一年,她就“疯”了。不顾家人、朋友的反对,辞职去了一家私人服装企业。从最基础的统计分析报表开始做,利用业余时间上夜校,学习服装设计。经过三年的努力,终于成了公司的总经理助理。这时工资变高了,待遇也好了。可心有远方的她在两年后再一次选择了辞职。本分的母亲更是无奈地感叹:“疯了,咱家的三丫头疯了。”
       辞职两个月后,郑芬兰就在杭州开起了服装公司。跑市场、进原料、搞加工、出设计,自己全包揽了。2003年“非典”期间,身兼数职的她因为持续高烧加上怀孕,被医生几次要求住院,最终却都被她婉拒了。如此拼命努力,终于公司在2004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,她还把父母也接到了身边。

       可她的内心却依旧感到空虚,做生意的闲暇,她会进行深刻的反思,思考这样的生活是否就是自己梦寻千遍的生存状态?答案是否定的。她说:“我就是感觉我做这种女装生意没有激情了。跟着别人的东西做,没有自己的卖点。当时,心情就变得很烦。”于是她决定换个环境透透气,散散心。对她来说徒步旅行,大概是这空虚生活中唯一的念想。
       也就是那晚,她无意翻出了自己结婚时母亲亲手为她织就的娘家被,一瞬间油灯下母亲织布的背影湿润了她的眼。她心有所动,忍不住征询母亲的意见,想要改做土布生意,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。即使如此,郑芬兰依旧无法压制心中的悸动,沸腾的血液让她选择顶着压力勇敢前行,做决定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激动。也正是这条土布棉被让郑芬兰变成了“郑三疯”。

       郑芬兰用登山包背着10来卷土布离开的那天是一个下雪天,她说:“我两只脚被冻得没有知觉了,最后是摩托车把我拉出来的。”从此,“小巷三寻”成为了郑芬兰一生的事业。
除了“郑三疯”这个名号外,还有人将她称之为“梭娘”。
       她说:“一梭一世界,一世一把梭。”对郑芬兰来说,每一把梭子都有它自己的故事,都应该珍惜。因此每每寻觅到梭子,她都会小心地编号、备注,记录下梭子背后的那些人、那些事。在她创办的土布生活体验馆中,梭子早已成为了馆内最有意义、最具亮点的珍藏。

       酷爱驴行的她每年都会抽出时间,背上露营的一套家伙,就出发了。2003年,郑芬兰正在贵州山里徒步,路过一个偏僻山村,坐下休息时,耳边传来“咔嗒咔嗒”的织布声。循声而去,遇到一位老人。老人正坐在织布机上织布,手中的梭子如精灵般来回穿行。郑芬兰看的出神,童年的回忆--母亲、土布衣、织机等等,都在那一瞬间涌入脑海,许多复杂的情绪铺天盖地涌上来,让她百感交集,因为太激动,对着老人脱口而出,她想要这把梭。老人睁大了眼睛,有些诧异,用方言拒绝说:这是我的嫁妆,不卖。

       郑芬兰也觉得不好意思,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。但她觉得无论是梭子、织机、还是织布的老人都使她感到亲近,索性在小村里住了下来。她帮老人做饭、洗衣、喂猪。不过最多的时间,还是看老人在织机上织布,看梭子飞舞,她心里感到愉悦。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刻,老人追出了门,把红布包着的木梭放在了郑芬兰的手里,并叮嘱她好好珍藏,那一刻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。
       不过连她自己也没想到,这把梭子就是一个开始,如同最初的蝴蝶振动了翅膀,于是,一个历经十多年年,至今仍在继续的寻梭之旅就这么展开了。
       而后的每次旅行对她来说不再只为体验诗与远方,而是要寻找一样东西,一样在这个时代行将消失的物件——梭子。过去的十多年,郑芬兰徒步去到很多角落,中国西藏、贵州深山,尼泊尔、日本等地寻找梭子。至今收藏了过万把形态各异的梭子。木梭、银梭、铜梭,饺子形、船形、牛角形……而沿途的经历更是让人唏嘘:在西藏,她曾把背包里所有的药物衣服丢弃,只为带65把老梭回来;在德国,她把一把重达1公斤的电动织机梭运回了中国;在新疆,她徒步到慕士塔峰山脚,只为收集由大牦牛全角制作而成的梭子……由她找回的梭子,几乎可以组成一部中国织布史了。

       除却寻梭,她还将手作的理念引入生活,复兴中国女红。并且开办了传统意义上的手作私塾,赋予女红新的内涵。而她提出的“手工的村落”也日益成熟,在对村落传统手工技艺进行保护的同时,改善了许多妇女的生活,增加了她们的家庭收入,让更多妇女能够留在村落,减少了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。

       她,出自大山,勇敢果断,务实创新,只身在杭州闯出一片事业;她,一腔热血,不忘初心,只为将中国濒临失传的传统土布纺织技艺推向世界的舞台!